2015年9月23日 星期三

【大人物.小歷史】〔雄心與尊嚴.威廉二世〕


【大人物.小歷史】〔雄心與尊嚴.威廉二世〕



威廉二世(Wilhelm II, 1859-1941)為德意志帝國(German Empire)末代皇帝,由於自幼患病,其左臂的伸展能力受到影響(這解釋了他在拍照時為何常以右手遮掩左手)。1888年,威廉以29歲之齡登基,承襲父祖遺留下來的龐大帝國。


即位後,年輕的威廉與三朝元老、首相俾斯麥(Bismarck)漸現分歧。威廉不滿俾氏的同盟外交過於迂迴,更認為德國不應滿足於現狀,必須步向世界。結果,俾斯麥於1890年去職,威廉得以獨掌大權,推行其世界政策(Weltpolitik)。


為了使德國成為世界大國,威廉二世矢志建立殖民帝國,並為此大力擴軍,結果導致與列強的磨擦急增(俾斯麥此前致力避免)。他希望跳出同盟制度的框框,但卻缺乏外交經驗與應變手腕,往往事與願違。

對存有親戚關係的英、俄,威廉試圖拉攏,卻搖擺不定:他不欲俄國靠近法國,但在拒絕延續《再保條約》(Reinsurance Treaty)後,未有積極提出其他方案;他試圖與英方結盟,但在英國與南非波耳人爆發衝突時(1896年),竟發電祝賀波耳人勝利,其後又大力發展海軍,觸及英國的神經線-海上優勢。

結果,在國際局勢瞬息萬變下,歐洲逐步分裂為兩大敵對陣營(德、奧、意三國同盟Triple Alliance對抗法、俄、英三國協約 Triple Entente)。威廉二世的野心,加上視奧匈為堅實盟友的想法,又令德國日益捲入有「歐洲火藥庫」(Powder Keg of Europe)之稱的巴爾幹半島(Balkans)的衝突中。

1914年6月,塞拉耶佛刺殺事件(Sarajevo Incident)發生,奧塞衝突一觸即發,威廉二世再次舉棋不定:在塞爾維亞接受奧匈最後通牒的大部分要求後,威廉曾聲言「是極理想的外交勝利,沒有任何交戰理由」,但卻同時向奧匈開出「空頭支票(Blank check)」,表示將「完全支持」其行動。


最終,奧匈決定向塞國宣戰(奧塞戰爭,Austro-Serbian War),德國隨後亦加入了這場最終演變成世界大戰的戰事。在一戰期間,德國雖然逼使俄國求和,卻未能戰勝有美國中途加入的協約國。至戰爭末期,德國國內革命四起,威廉二世只得退位,流亡荷蘭。

與其他戰敗君主的命運(尼古拉二世被槍殺、奧皇卡爾一世流亡)迴異,威廉二世此後於荷蘭多倫的莊園安渡餘生(荷蘭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將威廉引渡)。他雖然失去統治的帝國,卻堅持保有普魯士國王的頭銜,直至於1941年才將這份尊嚴一同帶進棺木內。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創作.給自己的筆記】<篇四.歸納流程圖.1900-1914年的國際關係(更新版)>


【創作.給自己的筆記】<篇四.歸納流程圖.1900-1914年的國際關係>



先以【1900-1914年的國際關係】小試牛刀,製作【歸納流程圖】。
由於史料眾多,難以盡攬所有方向,中、英文版基於排版難處亦會有所差異!
歡迎各位在此交流!


中文版:


ENGLISH VERSION: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
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

【開畫.有益】 <篇十一>


由基礎入手,學習解讀歷史漫畫,然後更上一層樓!
此篇包含的歷史漫畫取材自:英國漫畫 Pont de la Concorde
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【問題解答】<篇二>


除了交流各式的史事史觀外,亦歡迎留言或INBOX發問,定當盡力回答!此環節將會輯錄部分問題解答,不定期更新!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

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

【DSE歷史科卷二論述題試題基礎剖析拆解及趨勢表】


【DSE歷史科卷題試題基礎剖析拆解及趨勢表】

此篇為大家帶來DSE歷史科題基礎剖析拆解及趨勢表,共有8頁!同學可參考附表,在研習有成後嘗試以此進行自我評估!若對趨勢表內的解說有任何疑問之處,歡迎查詢,謝謝








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
【DSE歷史科卷一資料題試題基礎剖析拆解及趨勢表】


【DSE歷史科卷一資料題試題基礎剖析拆解及趨勢表】

此篇為大家帶來DSE歷史科資料題基礎剖析拆解及趨勢表,共有7頁!同學可參考附表,在研習有成後嘗試以此進行自我評估!若對趨勢表內的解說有任何疑問之處,歡迎查詢,謝謝!





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那些年.這一天】〔1963年8月28日.馬丁.路德.金發表「我有一個夢想」演說〕



〔1963年8月28日.馬丁.路德.金發表「我有一個夢想」演說〕 
〔28th August 1963.Martin Luther King delivers his I HAVE A DREAM speech〕

在《解放奴隸宣言》(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,1863)發表後,居於美國的黑人理論上得享平等的公民權利。可是,美國多個州政府(特別是南北戰爭前支持黑奴制度的南部州份)此後仍實行「表面平等,但實際隔離」(Separate but Equal)的政策,令黑人的政治、經濟、社會與教育等權益長時間遭到剝削。


直至1950年代,非裔美國人(黑人)民權運動(African-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)於美國興起,主要是通過非暴力形式,力爭平等民權。馬丁.路德.金(Martin Luther King)成為當中主要的領導者之一,他多次發起靜坐、示威抗議、協助黑人投票、抵制公共交通工具隔離措施等的運動,為推動種族隔離政策結束不遺餘力,甚至多次身陷牢獄之中。
1963年8月28日,超過20萬名民眾(包括白人)參與「向華盛頓進軍」(March on Washington for Jobs and Freedom)行動,以爭取非裔美國人的平等民權與經濟權益。期間,馬丁.路德.金發表了激動人心的「我有一個夢想」演說(時值美國總統林肯發表《解放奴隸宣言》一百周年),內容主要表達對黑人與白人平等共存、融洽相處的願景,重覆並強調了「I HAVE A DREAM」此番名言。


「進軍華盛頓」與「我有一個夢想」演說促成《1964年民權法案》的通過,規定於美國境內不得採取種族隔離措施。同年,金獲頒諾貝爾和平獎。其後,他繼續爭取不分種族平等投票、撥款扶貧等,並積極參與反越戰運動,直至1968年4月4日遇刺身亡(終年49歲)。
在馬丁.路德.金死後數天,美國國會通過了《1968年民權法案》,進一步禁止於住屋的租賃與買賣實行種族歧視,它與《1965年投票權法案》均肯定了金的成就。經過1950、60年代民權運動的洗禮,非裔美國人的權益得到不少改善。但是,即使法律能夠禁止歧視措施的推行,卻無法從外在改變堅持「白人優等」的人的想法,馬丁.路德.金的「夢」,相信還需一段時間才能真正實現。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大人物.小歷史】〔理想與現實之間.威爾遜〕


【大人物.小歷史】〔理想與現實之間.威爾遜〕


威爾遜(Woodrow Wilson, 1856-1924)出生於美國維珍尼亞州史丹頓(Staunton, Virginia)的牧師家庭,從小已熱愛政治與歷史。他以29歲之齡取得歷史與政治科學博士學位(Ph.D,這令他成為目前唯一擁有博士學位的美國總統),並於30歲開始在大學任教,同時寫作及發表一系列有關政治研究的學術著作。



1910年,威爾遜辭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投身政界,隨即當選新澤西州州長。1912年,威爾遜更藉共和黨內部分歧,作為民主黨候選人勝出總統大選。就任美國總統(第28任)後,威爾遜對內落實建立聯邦儲備系統(Federal Reserve System),以穩定及監督銀行體系;對外奉行中立政策,致力避免美國捲入一次大戰,同時多次出訪歐洲呼籲停戰(當然,參戰國並沒有理會)。
1916年,威爾遜以「帶領國民遠離戰爭」為口號成功連任。然而,德國於1917年初復行無限制潛艇戰爭(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),令情況出現變化。至芝邁曼電報(Zimmermann Telegram,德國向墨西哥發出秘密電報,誘使對方向美國宣戰)的內容被公開後,美國國內反德情緒高漲,更令威爾遜決定改變外交策略。同年4月,美國國會通過對德宣戰議案,美國正式參戰。


美國的參戰打破了戰爭僵局,勝利的天秤逐步向協約國傾斜。1918年初,威爾遜發表其著名的「十四項建議」(the Fourteen Points),視之為戰後重建與維持長久和平的藍圖。在同盟國相繼投降後,巴黎和會(Paris Peace Conference)於1919年召開,威爾遜成為了主導和會決策的三巨頭(Big Three)之一。
和會舉行期間,威爾遜力主創建國際聯盟(League of Nations),並希望較寬容地處理戰敗國,以免播下復仇種子,卻觸發他與法國代表克里孟梭(Clemenceau,主張嚴懲德國)之間的多次爭執。最終,威爾遜只能作出讓步,德國被迫簽訂苛刻的《凡爾賽條約》(Treaty of Versailles),「十四項建議」亦未能全面落實。


1919年6月,《國際聯盟憲章》(Covenant of the League)簽署,威爾遜積極走訪美國各地發表演說,爭取人民支持國家加入國聯。不過,緊密行程及與參議院的爭論最終令威爾遜出現嚴重中風,左半身完全癱瘓,近乎喪失工作能力。
1919年12月,威爾遜獲頒諾貝爾和平獎。可是,美國國會卻在次年1月否決接納《凡爾賽條約》及加入國聯。1921年,威爾遜離任總統之職,三年後病逝。不少批評者認為威爾遜的和平外交理念與手腕是理想主義,支持者則認為其主張縱然有不少缺陷,但仍為推動國際和平合作作出重大的貢獻。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攻略.提問用語/題型】<篇七.比較題II>


<篇七.比較題II>

準備應考公開試的各位同學,若要更上一層樓,除了創作屬於自己的筆記,熟習提問用語/題型,亦是必須的!此篇將會繼續對「比較題」入門解構,了解如何辨認提問用語較為含糊的「比較題」,稍後將會陸續分析答題技巧及其他需要留心注意之事項!希望大家多多支持,亦歡迎交流!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

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

【開畫.有益】 <篇十>



由基礎入手,學習解讀歷史漫畫,然後更上一層樓!
此篇包含的歷史漫畫取材自:紐西蘭漫畫 A Matter of Duty

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那些年.這一天】‪〔1939年8月23日.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〕


〔1939年8月23日.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〕 
〔23th August 1939.Signing of the Nazi-Soviet Non-aggression Pact〕

1939年初,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(Hitler)公然違反於慕尼黑會議(Munich Conference)上的承諾,派兵佔領整個捷克,並要求波蘭歸還從《凡爾賽條約》(Treaty of Versailles)取得的但澤(Danzig)及波蘭走廊(Polish Corridor),大有持續向東擴張的勢頭。
面對如此態勢,蘇聯領袖史太林(Stalin)不得不籌劃對策。長久以來,西方國家對共產蘇聯不抱信任,甚至認為其威脅較法西斯政權更大(從蘇方未被邀請出席慕尼黑會議可想而知),但在國家安全危急下,史太林仍試圖與英、法結盟。可是,經過近半年的談判,蘇、英、法三方始終無法就建立軍事同盟達成共識。



在上述談判陷於僵局之際,德國向蘇聯拋出了橄欖枝,希特拉願意向蘇聯開出優厚條件,以確保對方不介入德、波(蘭)戰事。結果,蘇聯在與英、法談判破裂(8月21日)後,旋於23日與德國簽署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》(Nazi-Soviet Non-aggression Pact),兩國「公開」承諾互不侵犯,但「秘密」協議瓜分波蘭,德國同時承認蘇聯在芬蘭與波羅的海地區(Baltic region)的利益。
在條約簽訂後,德國於9月1日入侵波蘭,英、法在德國未有回應撤軍要求下對德宣戰,第二次世界大戰(WWII)正式爆發。同月,蘇聯向西入侵及瓜分波蘭,其後進攻芬蘭(蘇芬冬季戰爭,Winter War,1939-40)及吞併波羅的海國家。


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》對雙方而言顯然屬緩兵之計,條約的簽訂只為彼此正面交鋒增添戰略部署時間。1941年6月,希特拉在橫掃西歐後撕毀協議,發起巴巴羅薩行動(Operation Barbarossa)大舉進攻蘇聯,德蘇戰爭終究還是爆發了。但一如法國傳奇拿破崙(Napoleon),希特拉於侵蘇戰事先勝後敗(甚至未能拿下莫斯科),而這亦為第三帝國(Third Reich)的覆滅埋下了伏線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1989年8月23日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》簽署50周年之際,波羅的海三國(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與立陶宛)的人民發起大規模反條約示威,約200萬人組成超過600公里的「人鏈」,橫跨波羅的海三國。這條「波羅的海之路」(Baltic Chain)贏得全球民眾的關注與支持,而三國脫離蘇聯獨立的訴求最終亦於1990-91年間實現。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問題解答】<篇一>


除了交流各式的史事史觀外,亦歡迎留言或INBOX發問,定當盡力回答!此環節將會輯錄部分問題解答,不定期更新!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
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

【那些年.這一天】‪〔1991年8月19日.蘇聯八一九政變爆發〕



〔1991年8月19日.蘇聯八一九政變爆發〕
〔19th August 1991.August Coup breaks out〕

踏入1980年代,蘇聯面對沉重的管治問題。在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之際,它需要維持與美國間的軍備競賽、參與阿富汗戰爭、駐兵東歐衛星國(satellite states)等,結果形成嚴重財赤。至於政府行政效率低下、貪污嚴重,又引起不少民怨。


直至1985年,戈巴卓夫(Gorbachev)上任成為蘇聯新領袖。為了扭轉劣勢,他以「新思維」(Perestroika)及「開放」(Glasnost)為口號,推出一系列政治、經濟及社會改革,包括引入公開選舉及市場經濟、裁軍、向加盟共和國下放權力、允許人民批評政府等。同時,他亦積極尋求改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。

戈巴卓夫雖然希望通過改革延續政權,然而蘇聯的經濟已經積弱難返,引入市場經濟更造成嚴重通脹。另一方面,政治改革亦處於進退兩難之局,提倡民主觸發東歐劇變(1989 Revolutions)並激起加盟共和國的離心,保守派認為這將令共產主義倒台;激進派則抨擊改革深度不足,力主加快自由民主化的步伐。


1991年初,戈巴卓夫建議組成新聯邦及提高加盟共和國的自主權,然而各加盟共和國未有接受。為阻止蘇聯徹底瓦解,蘇共保守派於8月19日發動政變(即「八一九政變」August Coup),軟禁正於克里米亞渡假的戈巴卓夫,宣布其因患病無法理政而被解除職務,更派遣軍隊進駐莫斯科。
可是,政變顯然未獲軍方及民眾支持。激進派代表、俄羅斯總統葉利欽(Yeltsin)指斥政變並號召國民反抗,在軍隊拒絕鎮壓示威民眾下,政變僅歷時三天即和平結束。事後,蘇聯加盟共和國紛紛宣佈獨立,部分更組成「獨立國家聯合體」(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)。1991年12月,戈巴卓夫最終辭任蘇聯總統,蘇聯正式瓦解,持續近半個年紀的冷戰(Cold War)亦隨之結束。

 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攻略.提問用語/題型】<篇六.比較題I>


<篇六.比較題I>

準備應考公開試的各位同學,若要更上一層樓,除了創作屬於自己的筆記,熟習提問用語/題型,亦是必須的!此篇將會對「比較題」先作定義入門解構,稍後將會繼續分析答題技巧及其他需要留心注意之事項(例如比較點、量質比較、小結同結論的重要性等
希望大家多多支持,亦歡迎交流!
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

2015年8月18日 星期二

【開畫.有益】 <篇九>



由基礎入手,學習解讀歷史漫畫,然後更上一層樓!
此篇包含的歷史漫畫取材自:蘇聯漫畫 On a Dangerous Swimming Expedition



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那些年.這一天】〔1945年8月17日.滿洲國覆亡.溥儀被捕〕


〔1945年8月17日.滿洲國覆亡.溥儀被捕〕
〔17th August 1945.The fall of Manzhouguo〕

在「張勳復辟」失敗再次遜位後,清廢帝溥儀(Puyi,1906-1967)於1924遭北洋軍閥逐出紫禁城,閒居於天津。至1931年9月,九一八事變(Shenyang Incident)爆發,日本關東軍(Guandong Army)在發動侵略的同時,於11月秘密將溥儀迎至滿族發源地-中國東北(滿洲Manchuria),視其為充當傀儡的合適人選。
1932年初,日軍已攻佔中國東北三省(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)。3月,日本宣佈成立「滿洲國」(Manzhouguo/Manchukuo),由溥儀出任「執政」。翌年,國際聯盟(League of Nations)根據李頓調查團(Lytton Commission)的報告譴責日方行動,然而日本卻以果斷退出該組織,展示其侵華計劃決不止於此。


1934年3月,日本改滿洲國為「大滿洲帝國」,溥儀第三度出任一國之君。可是,溥儀明白自己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,存在只為爭取滿人的支持及合理化日本的侵略。在其出任「皇帝」的十數年間,溥儀曾嘗試擺脫日本的控制(例如試圖逃往承認其政權的薩爾瓦多El Salvador),然而皆不成功。


1945年8月9日,蘇聯發動「八月風暴」行動(Operation August Storm)對日宣戰,全面進攻滿洲國,日、滿聯軍節節敗退。同月15日,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。在大勢已去下,溥儀於17日宣讀退位詔書,滿洲國正式覆滅,而溥儀亦於逃亡期間與其弟溥傑一同遭蘇聯士兵捕獲***,其後被拘禁於蘇聯五年。
1950年,溥儀作為戰犯被押回中國(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立)。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近十年的再教育與勞改後,溥儀於1959年獲毛澤東特赦成為公民。此後,他輾轉於多個崗位工作,更曾出任全國政協委員,期間著有《我的前半生》一書作為回憶錄。至1967年,溥儀於北京病逝,結束其傳奇帝王一生。


*** 有關溥儀被蘇軍逮捕的日子頗見爭議(16-19日皆有記載),此處以溥儀所著《我的前半生》為準。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【那些年.這一天】〔1900年8月14日.八國聯軍攻入清朝首都北京〕


〔1900年8月14日.八國聯軍攻入清朝首都北京〕 
〔14th August 1900.Eight-Nation Alliance enters Beijing〕

自第一次鴉片戰爭(First Anglo-Chinese War,1939-1942)後,列強接連侵華,清廷無力抵禦,被迫簽下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。巨額賠款令經濟危機持續加深,加上天災頻仍、教案屢起、洋貨湧入等,不少國人開始遷怒外國人,遂有以「滅洋」為口號的「義和團」(Boxers,原稱「義和拳」)於19世紀末出現
與此同時,掌握清廷實權的慈禧太后(Empress Dowager Cixi)素來仇外。戊戌政變(Coup d'etat of 1898)後外國使節協助康(有為)、梁(啟超)逃脫並反對廢(光緒Emperor Guangxu)帝,更增添她對外國人的怨恨。於是,慈禧在1900年6月初召集團民入京,希望借他們「刀槍不入」的「神力」扶清滅洋。


在取得朝廷首肯後,團民於京、津一帶大肆破壞教堂並殺害教徒,又搗毀電線、車站、鐵路等。6月10日,英、美、法、俄、德、意、奧、日八國組成聯軍以鎮壓團亂及保護使館。6月17日,聯軍攻陷大沽,慈禧於4日後以光緒帝名義向各國宣戰,並下令清軍一同圍攻使館區,惟天津至7月14日亦告失陷。

8月14日,八國聯軍向北京發動總攻擊,繼而攻入城中與清兵、團民展開激烈的巷戰。翌日,聯軍已基本上佔領京城,慈禧帶同光緒帝倉惶逃往西安。其後,八國聯軍在北京大肆搶掠,並進一步清剿京、津一帶的義和團。到了9月,清廷終與列強簽訂《辛丑和約》(Boxer Protocol),不但要作出巨額賠償,更須容許外國駐兵。


八國聯軍之役的失敗,令清廷威望進一步下降。事後,慈禧對外國人的態度開始軟化,且意識有必要作出改變,以重新取回人民支持、打擊地方勢力(東南省份長官拒絕遵從中央指示與外國交戰,甚至私訂《東南互保章程》,Mutual Protection of Southeast China)、阻止革命運動擴展等,促成清末新政(Late Qing Reform,1901-1911)的出現。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