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

【那些年.這一天】‪〔1939年8月23日.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〕


〔1939年8月23日.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〕 
〔23th August 1939.Signing of the Nazi-Soviet Non-aggression Pact〕

1939年初,納粹德國元首希特拉(Hitler)公然違反於慕尼黑會議(Munich Conference)上的承諾,派兵佔領整個捷克,並要求波蘭歸還從《凡爾賽條約》(Treaty of Versailles)取得的但澤(Danzig)及波蘭走廊(Polish Corridor),大有持續向東擴張的勢頭。
面對如此態勢,蘇聯領袖史太林(Stalin)不得不籌劃對策。長久以來,西方國家對共產蘇聯不抱信任,甚至認為其威脅較法西斯政權更大(從蘇方未被邀請出席慕尼黑會議可想而知),但在國家安全危急下,史太林仍試圖與英、法結盟。可是,經過近半年的談判,蘇、英、法三方始終無法就建立軍事同盟達成共識。



在上述談判陷於僵局之際,德國向蘇聯拋出了橄欖枝,希特拉願意向蘇聯開出優厚條件,以確保對方不介入德、波(蘭)戰事。結果,蘇聯在與英、法談判破裂(8月21日)後,旋於23日與德國簽署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》(Nazi-Soviet Non-aggression Pact),兩國「公開」承諾互不侵犯,但「秘密」協議瓜分波蘭,德國同時承認蘇聯在芬蘭與波羅的海地區(Baltic region)的利益。
在條約簽訂後,德國於9月1日入侵波蘭,英、法在德國未有回應撤軍要求下對德宣戰,第二次世界大戰(WWII)正式爆發。同月,蘇聯向西入侵及瓜分波蘭,其後進攻芬蘭(蘇芬冬季戰爭,Winter War,1939-40)及吞併波羅的海國家。


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》對雙方而言顯然屬緩兵之計,條約的簽訂只為彼此正面交鋒增添戰略部署時間。1941年6月,希特拉在橫掃西歐後撕毀協議,發起巴巴羅薩行動(Operation Barbarossa)大舉進攻蘇聯,德蘇戰爭終究還是爆發了。但一如法國傳奇拿破崙(Napoleon),希特拉於侵蘇戰事先勝後敗(甚至未能拿下莫斯科),而這亦為第三帝國(Third Reich)的覆滅埋下了伏線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1989年8月23日《德蘇互不侵犯條約》簽署50周年之際,波羅的海三國(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與立陶宛)的人民發起大規模反條約示威,約200萬人組成超過600公里的「人鏈」,橫跨波羅的海三國。這條「波羅的海之路」(Baltic Chain)贏得全球民眾的關注與支持,而三國脫離蘇聯獨立的訴求最終亦於1990-91年間實現。


歷史匯社FACEBOOK專頁,煩請大家前往按個「讚」啊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